
▲ 从东门进入,西洋楼遗址群便映入眼帘。这是长春园内的西洋楼景区,区域内包括谐奇趣、大水法、观水法等建筑,总面积约7公顷,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已基本建成。西洋楼整体建筑风格为欧洲文艺复兴后期的巴洛克风格,乾隆皇帝以法国凡尔赛宫为蓝本,打造了一座独具特色的欧式花园。


▲ 除了大水法和观水法,圆明园还有一样很有标志性的地标建筑——海晏堂。海晏堂正殿十一开间,主建筑朝西,在海晏堂的两侧,排列着两条石阶梯,阶前有一大水池,水池两侧呈形排列着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铜座像。值得一提的是海晏堂喷水池,其设计将民俗文化融入于西洋喷泉之中,是传教士长居中国宫廷,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结果,也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成功范例。


▲ 圆明园”由康熙皇帝命名。“圆明”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。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(后为雍正皇帝)时,亲题园名为“圆明园”正是取意于此。雍正皇帝解释说“圆明”二字的含义是:“圆而入神,君子之时中也;明而普照,达人之睿智也。”意思是说,“圆”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,超越常人;“明”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,完美明智。

▲ 展馆采用“三部曲”叙事方式,分别向游客展现了圆明园从辉煌、摧毁到现在的历史进程。馆内有大量珍贵文物、图片和影视录像,有按原貌复制的“圆明三园”微缩模型,详细介绍了圆明园的景观,并再现了一代名园的兴盛历史。展览以图片、照片为主,辅以模型及实物,每件展品都配有文字说明。

▲ 逛累了,不妨在福海边小憩。明媚的阳光洒在湖面上,湖水泛起微光,岸边树木成荫,风吹动树叶发出“沙沙”声,几只飞鸟啼鸣掠过。此刻,园内并不寂静,但自然界的白噪音反而让人感到格外宁静与舒适,令人不禁驻足静坐,享受片刻的安宁。

▲ 据悉,大水法和观水法都是以喷泉为主体的园林景观。观水法的石台上设有皇帝宝座,背后是一组并排的五座大型石雕屏风,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汉白玉方塔。大水法的主建筑采用了巨型石龛式结构。原本,中间拱券前方设有石狮子头形状的喷水瀑布,下方是椭圆形的菊花形状喷水池。池中心的铜梅花鹿可喷出八道水柱,而两侧的十只铜狗则将水柱喷向鹿身,这一景观被称为“猎狗逐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