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 宋庆龄在上海的故居:1.国务活动核心场所,故居是宋庆龄1949年迁居上海后从事国务活动的主要场所,她在此筹备新政协会议、接待国际政要,并撰写《向中国共产党致敬》等重要文献;客厅曾见证过宋庆龄接受北上参政邀请的历史性时刻。 2. 居住时间最长的“家”,宋庆龄在此生活长达15年(1949-1963年),称其为“可爱的家”,区别于北京“工作”性质,凸显情感联结。 4 10。
▲ 宋庆龄以坚韧的革命意志、国际视野及对妇女儿童事业的终身奉献,被誉为“国之瑰宝”与“二十世纪伟大女性”,其精神遗产持续影响中国社会发展。 在雕塑背后的,就是宋庆龄故居纪念馆,里面展出与其经历相关的文物。
▲ 宋庆龄故居后花园内的百年香樟树。
▲ 宋庆龄故居后的花园。
▲ 从1924年完工到现在,武康大楼入住居民身份的百年变迁,折射了中国社会结构和住房政策的深刻变革。 建筑亮点: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巧妙利用狭小地块,以“航行”为象征设计船头造型转角,成为上海早期的外廊式公寓。
▲ 1920年代建成初期,武康大楼周边逐步形成电影产业生态圈。淮海路沿线先后出现多家电影公司及制片厂,从业者为工作便利自然选择就近居住。例如电影《渔光曲》主演王人美便因此迁入,形成早期影视从业者社群基础。 1949年后,上海市政府接管大楼并重新分配房源。优先安排文化界人士入住,成为知名艺术家的政策性福利。表演艺术家孙道临、越剧名家王文娟等均在此时期迁入。
▲ 前身是黄兴寓所,孙中山曾两次到访。
▲ 现在是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,内设老房子相关图片、模型、美术及摄影作品展览。 2024年列为上海“美术新空间”成员。
▲ 思贤楼,取自“见贤思齐”。
▲ 这座1932年建成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,以不对称的船型立面、水泥拉毛墙面与红瓦缓坡屋顶构成视觉基调。 点睛之笔在于二楼的弧形铸铁阳台——纤秀的弧度打破建筑对称性,意大利式半圆设计在梧桐掩映下形成戏剧化场景。作家陈丹燕在《上海的风花雪月》中将其比喻为“罗密欧攀爬的阳台”;文学想象与建筑实体的碰撞使其成为都市传说载体。
▲ 湖南别墅,数位中国近代革命家的居住地,其中包含一位坚强独立的女革命家。
▲ 密丹公寓,看建筑设计师如何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。
▲ 巴金故居,中国文学重要地。